返回 最新 加書籤 排行榜 首頁

漢魏文魁第三十章 、以魏代漢

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

    曹操妻妾眾多,子女也眾多,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共有女公子六名,其中長女已經許嫁給夏侯惇長子夏侯楙了,於是即將次女曹憲送入宮中,給劉協為貴人,並且有極大的可能性,過個一年半載的便扶正為皇后。⊥

    原本歷史上,曹操同時把三個閨女都送給了劉協,除曹憲外還有曹節和曹華,最後當上皇后的是曹節。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,伏後廢得早,曹操獻女也提前了,曹節和曹華的年紀都還太小,故此只能曹憲一人進宮。

    對於此事,是勛是明確表示反對的,他認為老曹完全是脫褲子放屁——多此一舉。是啊,國丈誰都想當,為的是利用國戚的身份把握權柄,問題老曹你已經大權在握了好吧,還需要犧牲閨女的幸福去撈這個虛名嗎?但是沒有辦法,後漢例以外戚為大將軍掌控內朝,已成傳統,哪怕曹操也跳脫不出這個窠臼去,總覺得我要不做國戚,這權勢就缺一角,不夠圓滿……

    是勛忍不住要想,倘若易地而處,我是絕對捨不得把是雪、是雲她們送出去當政治籌碼的。不過或許也正因為如此,所以曹操才是老闆,我只是打工仔——政治真特麼是黑暗而無恥的玩意兒!

    董昭、華歆、郗慮等人如同蒼蠅見了臭肉一般,立刻聞腥而動,為了把曹氏女拱上皇后寶座和給曹操封公建國而全面活躍起來。前一事還需要時間來醞釀和發酵,後一事卻馬上可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啦。不過對於究竟把曹操封在何地,封地多大為好。這票傢伙還必須要聽取曹家核心人物的意見。於是董昭就去找了曹德懇談。郗慮仗著大師兄的身份,親自登門來向是勛求問。

    是勛假模假式地避嫌:「此大事也,勛安得與聞?」可是隨即就一轉折:「未知當道諸公何所議也?兄可透露一二否?」我不好主動開口啊,但你們究竟是啥打算,有啥計劃呢?說出來我倒可以給點兒意見。

    其實是勛的真實想法,早就通過荀攸向荀彧轉達過了,荀文若雖已辭職歸隱,在朝中仍有極大的影響力。在這件事上也早就做了一定安排。所以郗慮提出來的計劃,倒是挺合乎是勛的心意——

    計劃把曹操封在中州之地,當然啦,河南不能給——雒陽本為東漢朝的都城,而許都說白了只是臨時性陪都而已,並不是說就把雒陽給徹底放棄了——那麼司隸校尉部也就光剩下了河東、河內和弘農三個郡啦。原本歷史上給了曹操十個郡,建起一個超級大公國來,這回因為是勛的謀劃、荀彧的杯葛,不可能給那麼多了,但三個還是嫌太少。怕曹操不滿意。

    因此再在周邊找一圈兒,打算加上荊州的南陽和豫州的潁川。給曹操五個郡。國都麼,就定在河東的安邑——當年天子逃出長安,在前往雒陽途中為李、郭兵馬所追,被迫渡過黃河,就曾經在安邑落過腳,這地方有歷史紀念意義啊,正好以酬曹操的大功。

    是勛點點頭,心說合適。他不想讓曹操再都鄴城,就是因為那地方相對偏遠,不便於征伐西蜀和東吳,換到安邑,近了就不止一星半點兒啦。當然最佳位置是弘農,終究在黃河以南,比河北的安邑交通更為順暢,但弘農距離雒陽太近了,估計劉協斷然不肯答應。

    安邑那地方不錯,當年自己也曾經擔任過河東太守,跟安邑住過不短的一段時間,這要是曹操把大本營搬去安邑,自己便可故地重遊也……

    可是突然間一愣神兒,心說不好,這真要是舍了鄴城而都安邑,那就不可能再叫「魏」啦!我靠難道漢朝之後要接別的朝代……

    雖說國名之類只是枝節小事,但他還是忍不住問郗慮啊:「國以何名?」郗鴻豫回答說:「乃有三選。」

    第一個備選,是叫「晉國」,因為春秋時代晉國的核心區域就在河東,晉都一為翼,二為絳(新田),都在安邑的北方。


    是勛心說完,漢朝直接接晉朝了……希望不會再產生東晉和西晉的區別……

    第二個備選,是叫「唐國」,相傳唐堯建都平陽,也在河東郡內,而且晉國最初的藩號就叫做唐。

    是勛心說好嘛,這一桿子又打出四百多年去……也好,那我就想盡辦法,讓那大唐盛世提前幾百年出現在東亞大地上吧。

    第三個備選,郗慮說了:「為魏也,魏都安邑。」

    啊呦,這個好!是勛忍不住就一挑眉毛啊。曹魏之所以名魏,是因為曹操都鄴,而鄴城屬於魏郡,自己一時頭腦發昏,就沒想到隔著千里之外,河東之地同樣也可以叫魏啊。當初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,魏的第一座都城就是安邑,後來被秦所逼,才遷到河南的大梁——我早該想到的呀!

    就聽郗慮問:「宏輔以為何名為佳?」

    是勛心說這仨都是朝代名,聽上去都挺不錯,問題我先入為主,還是覺得魏字最妙。可是因何而妙呢?總得說出個理由來,否則不好糊弄郗鴻豫。低頭沉吟少頃,突然間福至心靈,壓低聲音問道:「乃有一讖,未識兄知之否?」

    郗慮一皺眉頭,心說你是宏輔怎麼突然想起來跟我研究讖言了?別說古文學派一向不重讖謠,鄭門更目其為偽學,就你歷年來在太學講課,或者論文著述,也都把讖謠給貶得一文不值啊,怎麼今天突然轉性了?嗯,是宏輔非妄人也,相信必有道理,我不妨聽上一聽——「何讖耶?」

    「《春秋讖》有云:『代漢者,當塗高。』」

    此言一出,郗鴻豫就覺得身上一涼,隨即冒出了滿頭的冷汗。趕緊左右瞧瞧。似乎確無旁人在場。這才略略鬆一口氣。雖說他早就有曹氏代漢的心理準備了,而且正為了這個遠景而暗中努力,可即便在是勛面前,也是從來不敢明宣於口的呀。猛然聽著這麼一句,當場腦袋就蒙了,不禁結結巴巴地就問:「何謂也?」你管我聽過沒聽過呢,你既然提出來了,一定有解啊。趕緊趁著沒人告訴我吧。

    是勛把腦袋湊得更近,聲音壓得更低,一字一頓地說道:「前漢末乃傳此語,公孫述以為當應己身也。或聞袁公路亦云合其字……」

    這則讖謠由來已久,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末期(《太平御覽》載武帝時已有此語,恐為假造)。第一個把這則讖謠搬上檯面,認為是在說自己的,乃割據蜀中的公孫述,理由很繞,說「塗高」是大舜的姓氏。大舜是黃帝子孫,而黃帝氏公孫……這是把「當」字給撇了。意為:代替漢朝的,應該是塗高一族的公孫氏。

    第二個提出這碴兒的是袁術,有兩種說法,一說「塗」通「途」,那麼當然就合了他的字「公路」。另種說法同樣繞,說老袁家乃春秋時代陳國大夫轅濤塗之後裔,不但有「塗」,而且轅可應「高」——不過要照這麼說起來,恐怕他哥袁紹更合適代漢……

    在原本的歷史上,袁公路就這麼著胡解了一番讖言,然後公然在淮南稱起帝來。在這條時間線上,沒等袁術稱帝,曹操就把他給捏掉了,所以是勛只能說「或聞」——我聽說過有這麼一回事兒,是真是假,不敢保證。

    公孫述最終未能代漢,被光武帝給捏了,袁術更不用提,可見他們都是胡解,讖謠的真意既非公孫,也非袁也



第三十章 、以魏代漢  
  殷墟  洗烽錄  三國外志  龍戰野  勒胡馬    帶着農場混異界  生生不滅  仙都  九星霸體訣  重生之日本大作家  

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
 
 
 
搜"漢魏文魁"
360搜"漢魏文魁"
語言選擇